黄喉鹀

Emberiza elegans   Temminck
   

  324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 (据东北亚种)
雄性成鸟(春羽):额基,眼先,眼周,颊和耳羽均黑色,耳羽上方有一白色带;头顶和枕部黑色,具有短冠,由枕部黄色环所分开并和眉纹相连,并前伸至眼先而越过额上后,为白色细带;后颈和颈侧灰色,各羽具隐约的黑轴纹和斑点;上背和肩栗色,羽缘土黄,具黑色轴纹;下背,腰和尾上覆羽褐灰色,微沾栗色;中央尾羽灰褐,其余尾羽黑色,羽缘灰白;最外侧一对尾羽几乎全白,仅羽基有一斜形小黑块,外翈尖端有一长形暗斑;次对尾羽内翈有一长形楔形白斑;小覆羽灰,中和大覆羽黑褐,羽端砂黄,尖部发白,形成翼上二条翼斑;小翼羽,初级覆羽和飞羽均暗褐,羽缘线栗红色,初级飞羽羽缘较灰;内侧次级飞羽黑色,羽缘赤褐;颏和喉柠檬黄色,下喉有一白带,胸部有一三角形黑带;胸侧和下体余部白色,体侧和两胁具栗褐色条纹;腋羽和翼下覆羽均白。
雄性成鸟(秋羽):上体满布赤褐色,羽缘和羽端红褐;后颈的黑和栗色条纹更为显明;头部黑色,颊和胸部黑带均被土黄色羽尖所掩匿;枕部黄色和黄喉部分均较暗淡,羽端具细小暗色点斑;喉部的白色沾灰,两翼和翼上覆羽羽缘较春季更为赤褐。
雌性成鸟(春羽):羽色与雄鸟相似,但较暗淡。黑色部分转为暗褐,具黑褐色羽干斑,黄色部分均较浅淡,后颈灰转为灰褐,具暗栗色斑;背部棕栗色而代之以褐栗色,腰和尾上覆羽灰褐色;喉土黄色,上胸具黑块斑;腹、尾下污白,胁部具锈色纵纹。
雌性成鸟(秋羽):较春羽浅淡,上体的沙黄色和淡栗色较明显;颏和喉浅土黄色。
雄性幼鸟(秋羽):后颈和背部的栗色较著,最初幼鸟与雌鸟相同。
雌性幼鸟:和成鸟不同处在于冠环和颊、喉非黄色,而呈一种淡茶牛皮黄色。
虹膜褐色;嘴黑色、下嘴基部较浅;脚肉色。
量衡度:(注:见图1)

鉴别特征

鉴别特征 具冠羽;头顶包括冠羽、头侧和胸部大斑均黑色;眉纹、枕、颏和上喉辉黄;背棕栗色具黑褐色纵纹;翅和尾暗褐,最外侧两对尾羽有大形白斑;两胁具黑褐沾栗条纹。

大小
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10) 18.1 145 73.25 70.5 19.4
(17—19.1) (138—152) 10 (69.5—77) (69—72) (18.5—20.3)

生物学

生态 栖息于山麓幼松,山区阔叶林带,山溪沿岸疏林或草甸灌丛地带,而不到针叶林中,但在迁徙时见于平原杂木林中。营小群生活而不结成大群。性颇怯疑,见人即钻人叶簇中。早春多在雪未完全融化的湿地步行取食,繁殖期主以森林昆虫和幼虫、蠕虫为食,其他时期以禾本科植物种子,豆科种子及谷物为食,如杂草子、麦子、大米、玉米、野果等。
黄喉鹀从南方迁来甚早,3月中旬在沈阳出现,4月中旬迁移结束,3月下旬或4月上旬到东北长白山区。迁来不久即强烈鸣唱,多站在小树顶部或大树的侧枝上歌唱不止,并进行配对。5月中旬开始筑巢。巢多筑在林下木基部枝上或根部,少数在地面腐叶上。巢较隐蔽。仅由雌鸟筑巢,历经4—5天。巢呈碗形,由问荆,禾本科植物茎叶及苔藓等构成,内垫叶片细草根和少量毛、羽。有强烈占区行为。地面巢较大而枝间巢较小,我们在抚松、真珠门、天岗及二道白河等地发现9巢,其外径为8.5—13.5cm、内径6.3一8.2cm、高5.7—7.5cm,深4.8—5.3cm。
在东北一般年产两窝,每窝产卵4—5枚,卵呈乳白色,具淡紫和褐色块斑和小点及条纹,大多数集中于钝端,有时成冠状,也有少数平均散布的。卵大小(29)为17.5一19.2mm×14.9—15.5mm,卵重为2.1—2.5g。
产完最后一枚卵当日即开始孵卵,雌雄共同担任,孵化期为13—14天;对两性的孵卵进行了3天全日观察,其中雌鸟孵卵时间3天分别占全日活动的74.8%、71.6%、75.4%;雄鸟为25.2%、28.4%、24.6%。
雌雄均育雏,雏鸟留巢期为11—12天。全日喂雏近15小时,对一窝5雏(5日龄)的鸟进行了全日育雏观察,共育喂75次,其中雌鸟喂30次,雄鸟喂45次,每雏平均得25次;取食范围为40一80m方圆内。繁殖力为1.4只/(对?年)。
雏鸟刚孵出时,平均体重为2.9(2.8—3)g,经12—13天,体重达17.1g。对雏鸟体重增长曲线,进行 logistic 转换方程拟合,求得参数:渐近线为16.0g,拐点3.9天,增长率(W)为O.550,t10-90为7.3天。雏鸟体重增长 logistic 方程:
雏鸟离巢后不再回巢过夜,经常在巢区附近的丛林中活动,由亲鸟继续喂数日后可营独立生活。
9月初在长白山区可见有多数家族群;9月下旬多数南迁。

生境信息

栖息于山麓幼松,山区阔叶林带,山溪沿岸疏林或草甸灌丛地带,而不到针叶林中,但在迁徙时见于平原杂木林中。

国内分布

广布于我国各地。见于东北,宁夏,甘肃,河北,山东,河南,陕西,湖北,江苏,湖南,四川,贵州,云南,广东,广西,福建和台湾各地。

经济意义

经济意义 黄喉鹀以谷物为食,对农业有一定危害,但它因啄食杂草子和昆虫及其幼虫,对农、林业又有一定益处。此外黄喉鹀还可饲为笼鸟供观赏。

经济用途

经济意义 黄喉鹀以谷物为食,对农业有一定危害,但它因啄食杂草子和昆虫及其幼虫,对农、林业又有一定益处。此外黄喉鹀还可饲为笼鸟供观赏。

分类讨论

分类讨论 将采自哈尔滨和长白山的东北亚种标本与采自陕西、湖南、云南的西南亚种比较,可以看出,东北亚种标本羽色较淡,上背黑纹较细,纹的两侧栗色较少,棕色羽缘较宽;而西南亚种羽色较暗,背部黑纹较浓黑,纵纹两侧栗色略浅。
亚种分化 本种共有3个亚种,我国均有分布

检索表文本

现检索如下:
1.羽色最淡;背上黑纹较狭,棕色羽缘较宽;后颈和腰灰色亦淡;两胁纵纹较少,呈栗褐色………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东北亚种E.e.ticehursti
2.羽色最暗;背上黑纹最宽,羽缘栗色较狭;后颈和腰灰色较深;两胁纵纹较多,呈黑褐色………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西南亚种 E.e.elegantula
3.羽色介于 Ticehursti 和 elegantula 之间;背上黑纹较宽,两侧栗色较多,棕色羽缘较狭;后颈与腰灰
色稍深,两胁纵纹呈栗褐色与黑褐相杂之色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指名亚种 E.e.elegans(242)